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发布时间:2013-1-30 12:19:50 浏览次数:179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

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阅读下一节课的内容,关注文中的知识点、关键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型教材一般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如"质数、合数"、"倒数"等一些较抽象的概念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预习,老师告诉不如学生自主获得。

2、实验探究法。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预习提纲,让学生联系预习提纲尝试探究实验。几何内容一般适合采用实验探究法预习,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仅采用阅读预习,学生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必然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去重新思考,这样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给学生递进式的预习提纲,让他们学会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概括。

3、查找咨询法。通过查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学习材料。如"利息的计算"这一课,可让学生去银行调查、收集有关储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可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