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8 16:36:07 浏览次数:171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虽然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进行预习,但一定不能漏掉预习的环节。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预习”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强,到了中学阶段就更是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预习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思考,就等于没预习,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预习时要注意发现问题,仔细思考教材上的每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太懂的地方。在那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带着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听课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的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刀刀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的目的。指导学生预习要因人而异,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及智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布置预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激励学生通过预习,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进而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几种可供借鉴:

1.任务落实法。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在这过程中,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温故知新法。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3.尝试练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4.动手操作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三、适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正确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更要时时检查和测试预习的内容,可以通过预习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此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在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预习作业检查,记录其在家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