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2-12-24 20:45:29 浏览次数:173

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培根说: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 它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 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 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 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和序曲。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 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 式的先决条件。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 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要培养小 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 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百分 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 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 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 预习。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 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 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 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 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 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 “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预习得很成功, 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 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体验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三、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 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 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 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长方形 周长》的预习内容安排:①、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和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 掌握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③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最简 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①题就行,中等生完成①②题就可以了,而第③题更高一 个层次,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 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1) 、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 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 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 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概念 ② 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 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 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的知识。 ③ 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 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 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 知识网络。(2) 、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 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 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 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 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 难点进行讲解。(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 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如教学《统 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 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四、及时评价,促进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 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 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 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 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 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 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 无的事了。

五、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 “拳不离手,曲不 离口。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 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 ” 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 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 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