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涵, 点亮精彩-----------对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和反思
发布时间:2012-6-1 13:40:27 浏览次数:231

 

挖掘内涵, 点亮精彩

                                      -----对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和反思

 

    人教版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主题情境图,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童话世界、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出发,以场景图或情境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探索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理解主体情境图在新课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打着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二度开发”的旗号,无视教材内在特点和前后联系,随意对某一主题图改头换面或弃之不用;而有些教师却按图索骥,不考虑本地或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按部就班地出示主题图,不敢越雷池半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存在误区:

误区一:自作聪明,擅自改动主题图

 

这是三年级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主题图中把52个羽毛球分成5盒装再加2个,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是十位上的“1”怎样分?主体情境图利用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十位上的“1”怎样分。但是有的教师没有能够理解主题图的良苦用心,直接对教材进行了改编,选择他认为有生活化的题目,老师这里有52个苹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这样一改动,不仅没有能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苹果大小不一,在实际分的过程还是有矛盾的。对于学生理解十位上的“1”的处理方法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误区二:主次不分,数学内容和非数学内容之间的处理。

 

有的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这画面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草地、流水、森林”

师:那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水里面可能有鱼,草地里可能有兔子,森林里有小鸟”

师:那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兔会不会找不到家,小鸟会不会被猎人伤害”

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已经完全被主题图的非数学内容所干扰,整节课就无法上下去了。

误区三:概念不清,不能正确理解主题图所蕴含的意义.

 

这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主题图,一位教师没有能正确理解主题图中所蕴含的意义,只是开门见山的对学生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乘整十数,12×10的结果只要在12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了.这样的处理学生计算是掌握了,但丧失了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缺失了数学的严谨性。 

思考:

主题图作为一种文本资源,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一幅主题图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再现。当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之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改新理念的理解形式化、片面化和庸俗化,教学为了开放而开放,而失去了数学课堂本该有的“数学味”,课堂教学显得浮躁,华而不实。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片面追求情境的开放性,因而“数学教学活动的非数学化倾向”、“数学课成了看图说话训练课”等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图的编写意图。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主题图所承载的不同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总体来说,我认为,教材中的主题图作用可以分为引入、引领、启思这三种.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主题图的功能,分类科学地使用。

1、引入

在三年级除法教学中:小明看一本书192页,每天32页,几天看完?这样的主题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一个引入作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这样问题,也有解决这种问题的需要。所以,像这样一类的主题图在教学过程中就不需过多的去钻研主题图,只是为新课的教学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这样一类的主题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在具体的场景中,已经用对话的形式呈现了条件,所以我们在运用这类主题图时,更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直奔主题”的策略进行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不必对情景中的非数学本质的信息过份强调和渲染。

2、引领:

一年级下学期: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教学

 

师:观察这幅主题图,图上告诉我们什么?

生:一辆大客车,有45座,一辆中巴,有30座,一辆小汽车,有3座。

师:你能找出两个条件,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生1: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位?45+30

生2:大客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座位?45+3

生3:中巴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座位?30+3

师:在这样的三个算式中我们那个我们已经学过?

另外两题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两种情况)

最后在解决问题后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

这样一类的主题图就具有引领作用,教师就充分的认识了主题图的引领作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事后明白了知识产生背景,引领了学生条理性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龙去脉,才能做到教学时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教材在选取学习素材时,对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呈现的主题图相对集中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背景,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背景中自主地选择、提取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这些加法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3、启思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时:有的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破了一个角,现在要配上这样一个角,应该配一个多少度的角?这样的导入牵强附会,严重的脱离了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不仅三角形的玻璃不多,而且即便是破了,也不会去计算破了的角是多少度,再去配这样一个角,只会重新配备一块新玻璃。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度量,知道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提问:三角板上三个内角和的度数是固定,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固定的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充满了智慧。

这样一类主题图就具有启思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并渗透科学的分类标准,使学生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通过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解决策略:

一、排除教材中蕴含阻抗因素,成为主题图的创造者。

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形态,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狭小,贮备的生活经验不足,现有的知识还不能很快链接上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出教材中暗藏的阻抗因素,研究对抗策略,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

    如在误区二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这样解决:

师:同学们,这幅图美吗?

生:“美”

师:在图中有兔子、有小鸡,我们看兔子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

生:“2只2只在一起的”

师:那你们能不能2只2只的数小兔的只数?我们一起数,一共有几个2只?

生:“3个2只”

师:那怎样计算?

生:“2+2+2=6”

师:加数都是几?

生:“2”

师: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

师:那你们能不能这样几只几只的数一数小鸡的只数,能不能列出算式?是几个3相加。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很好的利用了主题图,消除了主题图中的阻抗因素,使非数学内容为教学内容服务,同时几只几只的数就把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的特点体现出来了,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从形式上为学生认识乘法做了做了准备。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充分理解主题图中所蕴含的意义,成为主题图的鉴赏者。

主题图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的属性就构成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主要区别。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弄清情境图的属性和本质内涵,把握情境图中的本质属性与本质内涵,才能有效地利用情境图,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图在课堂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如在误区三中,实际上在这幅主题图中,蕴含了两种解决的策略.第一种: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工人已经搬了9箱牛奶,还有1箱正在搬。因此一共有多少牛奶就可以这样计算:12×9=108 , 108+12=120。先计算出9箱牛奶的瓶数再加上1箱牛奶的瓶数就是12箱的瓶数了。第二种:主题图中把10箱牛奶堆成了2摞,每摞是5箱,因此也可以这样计算: 12×5=60  60×2=120。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计算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并且经历了数学探究过程,从而上升到方法的思考。

    又如:

 

一只小猴说:“我采了14个”,另一只小猴说:“我也采了14个”。这是图中很容易发现的两个信息。仔细观察图,其中还包含着更加重要的、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左边有两个框,都装10个;右边有两个框,都装了4个”。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呢?帮助学生理解“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14×2先算2个4是8,对应图上信息就是右边2个框里8个;再算2个10是20,对应图上信息就是左边2个框里的20个;最后计算8+20就是把左边和右边框里的都加起来。引导学生用图来理解算理,解释计算的过程,让学生从直观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

三、动态呈现主题图,成为主题图的体验者。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与现实意义,并与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融为一体。如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中,主题图是一幅静止的五角星表格图,编者意图是要让学生发现“几个9比几十少几”这一特殊规律,但静止中这一规律比较隐蔽。无疑,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深刻感受这一特殊规律,是本课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时重组教材,变静为动。

课件演示一行小鱼很快地游过,让学生猜测有几条鱼,学生有猜9条的,也有8条,7条的。教师出示一行10个圈,向学生介绍这行小鱼准备进行钻圈表演。接着演示每条小鱼同时钻入1个圈,共有9个圈被小鱼钻过后,将9条小鱼隐去,屏幕上只留下10个圈。提问:“小朋友们看清了吗,有几条鱼啊?” “有9条鱼,因为多了一个圈,比10少1是9。” 课件显示出钻入9个圈内的9条小鱼进行验证。接着出示两行小鱼钻两行圈,再隐去这两行小鱼,留下2行圈,问学生这回有几条小鱼在表演。学生回答道:“有18条鱼,2排是20个圈,比20少2是18。还有一种方法,9+9=18。”课件验证两行18条鱼。再出示三行小鱼钻圈表演,学生马上说道“有27条,3个9比30少3是27。”接着出示九排小鱼钻圈,让学生独立填写书本上的表格并交流想法。

这样,将静态的主题图变为动态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水族馆小鱼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知觉的差异律,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非常清晰地体会到“几个9比几十少几”。学生学得轻松又有活力。

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宽广的载体。课堂教学要从钻研教材开始,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准确把握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使教材焕发应有的灵性和光彩。